趙州橋已有1400多年了,其間,寒來暑往、風剝雨蝕、滄海桑田,古橋?qū)以庾匀缓腿藶闅?,有文獻記載的修繕就達7次。如今,游客眼前的趙州橋早已不是隋代的原貌。從遙遠的歷史畫卷中走來的珍貴石板,讓趙州橋多了幾分滄桑厚重和歷史的真實感。走近新中國成立后才出土的精美隋欄,讓人目不暇接。你瞧,“雙龍戲珠”、“雙龍交頸”、“雙龍戲子”、“龍托花珠”、“奔龍欄板”、“饕餮欄板”、“斗子卷葉欄板”等雕塑都栩栩如生,活靈活現(xiàn)。這些高浮雕的藝術(shù)石刻,選用的石料均為帶褐色云紋的石灰石,凸凹不低于15毫米,大部分高浮在20至30毫米之間,立體感極強。欄板均為雙面雕刻,勻稱的比例、流暢的線條、精細的刻工,彰顯出隋代工匠高超嫻熟的雕刻技巧。它們出土后被專家鑒定為國家級文物。那塊“雙龍嬉戲”欄板,剛出土不久即被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。
1933年11月,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等人專程考察趙州橋,并寫下了《趙州大石橋即安濟橋》的調(diào)查報告。梁先生在文中寫到:“關(guān)于安濟橋的詩銘記贊,志載甚多,其中最重要的為唐中書令張嘉貞的《安濟橋銘》。” 當年梁思成在趙州橋調(diào)查時曾多方查尋《安濟橋銘》石,但苦覓無果。于是,他在文中推斷:“可惜這銘的原石,今已不存。”他哪里知道,這銘石就在他白天居住的橋南端關(guān)帝閣內(nèi),只是做了柱基石無人得知而已。1946年,關(guān)帝閣毀于戰(zhàn)火。新中國成立后,縣文保所工作人員根據(jù)群眾提供的線索,在關(guān)帝閣的廢墟內(nèi)發(fā)現(xiàn)兩個大型柱基石,經(jīng)鑒定確由橋銘石雕鑿而成。1963年3月,梁思成和橋梁專家茅以升來視察和驗收趙州橋的保護維修工程,終于見到了當年未尋到的橋銘石。如今,這塊《安濟橋銘》殘石就珍藏在趙州橋陳列室里,默默地向造訪者講述著梁思成與它那段有趣的故事。
史冊上關(guān)于趙州橋的文藝作品不計其數(shù),民間也流傳諸多美麗的傳說。清代饒夢銘有詩贊曰:“誰到橋頭問李春,仙驢仙跡幻成真。長虹應(yīng)卷濤聲急,似向殘碑說故人。”詩中仙驢仙跡指的是一個神話傳說。相傳,魯班一夜成橋,驚動了張果老,他不相信魯班有如此本領(lǐng),便約上柴王爺一探究竟。張果老施用法術(shù)聚來了太陽和月亮,放在驢背上的褡褳里。柴王爺也施用法術(shù),聚來五岳名山,裝在車上。兩人一前一后推車趕驢上橋。行至橋頂,橋身開始劇烈晃動,魯班大吃一驚,飛身橋下,舉手托穩(wěn)橋身。橋拱腹留下了魯班深深的手掌印,而橋面上也清晰地留下了驢蹄印、車輪印和柴王爺?shù)南ドw印。這就是留在趙州橋上的“仙跡”。
那么,仙跡為何留在這兒而不是別處?修繕趙州橋時,工程技術(shù)人員解開了千古之謎。原來,神話中的驢蹄印、車輪印和柴王爺?shù)南ドw印布置在橋面東側(cè)1/3處,恰成車道的外控線。它的真正用意是標志車輛上橋后應(yīng)在線內(nèi)通行,而魯班手印則告訴人們,萬一大橋發(fā)生垮塌,手印之處正是木撐的最佳位置。